「氣象戰」:新科技公司在農業方向的浪潮

 
   加拿大的農民Trevor Scherman每年接近2500公頃的農地受到冰雹襲擊,然而他的第一步不是開著卡車去勘災,而是拿出他的iPad。來自加拿大的Farmer's Edge公司提供9個觀測站,以及 舊金山的Planet衛星圖資,為Scherman提供方便利用的評估系統,包括土壤感測器,可偵測根圈與空氣中的水分與溫度、風速與風向、甚至露點。

    這些新的科技公司正協助農民對抗惡劣氣候,且變得更極端。同時,拜耳、先正達和陶氏杜邦正蒐集地球上更多的作物基因,來改良作物以度過惡劣環境,且已經有進展。

    根據總部位於聖地亞哥的風險投資公司Finistere Ventures的數據,在過去五年內,對農業科技的投資成長達到67億美元,且創業投資的金額正在增加。到2018年10月,全球共有28家製造傳感器和智能農場設備的公司,19家圖資公司。

    傳統種子公司正在尋找更多方法來保護植物免受氣候變化的影響。他們正在探索非洲玉米品種的遺傳學,這些玉米品種可以在沒有水的情況下持續數週,而東南亞的作物則可以抵禦溫暖,潮濕天氣所帶來的病害。拜耳已經導入墨西哥玉米耐高溫的基因在美國玉米中。

    要應付天氣變化,沒有任何的優勢是過於小的,當乾旱時,即使是延遲葉子捲曲幾天都有所幫助。

    隨著氣候變的更加極端與不可預測,作物相也開始變化。西經100度線通過北美大平原,分開了乾燥的西部以及潮濕的東部。然而分界線卻在過去三年慢慢的以每年三英里(約4.8公里)移動。

    像芬蘭赫爾辛基的Reaktor Space Lab這樣的公司認為各種數據都將幫助農民應對這些變化。11月,該公司推出了“Hello World”立方體衛星,每95分鐘繞地球一圈。這顆衛星處於驗證階段,能探測全光譜,分析土壤養分、水分含量、葉綠素含量。

    當農民能在一天內對田區進行動態感測,就能應付更多的天氣事件,更快速評估損害狀況,也能快速獲得保險金。另外,農民深知不能控制天氣,你必須很有彈性,和大自然一起工作。而感測器的精準度會影響農民的田間操作,當附近的政府氣象站紀錄降雨量與田區實際降雨量高或低於20%時,會影響農民是否使用肥料或農藥。

    對付極端氣候的不可預測,我們必須保持「彈性」,而新的技術與科技能提供各種方面的整合方案,從環境感測與輔助決策、作物品種、作物營養與病害的判斷、土壤優化、有效率的肥料及農藥使用方案、提升植物生長與生理代謝的生物刺激素產品,都能幫助農夫在各領域尋求自己的最佳方案。當手上的「工具」越多,加上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,能讓栽培更順利。

 

參考資料:

https://www.agweek.com/business/agriculture/4605073-wave-new-tech-firms-targeting-farms-weather-wars

國歡志業 通通健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