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《兩岸服貿協議》引爭議,各行各業都擔憂通過後「大陸人會來台灣搶生意」。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接受《旺報》專訪時強調:「農為國本,農業發展是國家的根基」。陳保基解釋,兩岸協議的簽訂並非「無條件開放」陸資、陸貨來台,反能替小農制的台灣農業,打開更多外銷契機。
陳保基說,去年6月21日簽署的《服貿協議》,農業僅開放「畜牧業之顧問服務業」,也就是提供畜牧業者生產技術、疾病診斷、飼料配方等「專業詢問」服務。但尚未有陸資投資該項目。
通過服貿後,哪些大陸農產品會來台灣是民眾關注焦點。陳保基強調,目前自大陸輸入的多是台灣產量低,或根本沒生產的原物料,如羽絨、中藥材、牛皮、木材等。在出口方面,去年台灣出口至中國大陸的農產品金額達9.14億美元,較101年成長16%。
在服貿中有關農產品的部分,開放批發、零售、經銷及倉儲4種與物流相關的服務業。陳保基解釋,農產品運輸銷售到大陸需要倉儲,尤其是注重「賞味期限」的商品,像是水果、海鮮。開放這部分服務業投資,能使台灣的農產品得到更多元的運銷與儲藏。陳保基也特別澄清,服貿並不會使中資「壟斷操控」台灣農產品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