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台灣豬價上漲創新高,帶動餐飲業漲價,農委會抑制豬價祭出進口豬肉、開罰囤積肉商、取消過重豬死亡補助及限購等措施;豬農則抱怨,目前豬價只是彌補多年的虧損而已,強行打壓只會造成產業萎縮,盼讓豬價回歸市場機制。
豬價上漲帶動餐飲業漲價
去年11月爆發小豬下痢疫情,造成20多萬頭小豬死亡,導致今年豬隻需求供應不足,原本農委會預估要到6、7月才會引發豬價上揚,但出乎預料,豬價馬上出現飆漲現象,而且南部與北部市場價格差距縮小,數據顯示有交易異常情形;雖農委會全力緝查哄抬價格的豬商,並點名台南的安南、善化和高雄的旗山、鳳山肉品市場,似乎有肉商在暗中炒作。
豬價大幅上漲,由每百公斤批發價6,500元飆至8,500元,黑毛豬甚至直逼每百公斤9,400元,預估漲幅可能會一路漲至清明節,甚至中元節;有攤商及肉品公司指出,豬價持續上漲是受到預期心理影響,也有人將矛頭指向「業者惜售」。
攤商林暐龍說,「生意掉了快三成」,很多顧客看到電視報導豬價高漲,不敢來買,後得知零售價每台斤才微漲10元,客人才慢慢回流,「台北攤商直接反應成本,梅花肉每台斤漲至190元,屏東每台斤才賣140元」,他說,經濟不景氣,大家生活都辛苦,而且大都是熟客,少賺一些,共體時艱。
另一位林姓攤商也說,賣豬肉40多年,從來沒像現在這樣一下飆漲這麼多,南部消費能力不像北部,漲太多客人都跑光了,只能自行吸收。
傳統市場的婆婆媽媽對豬價上漲,有的表示「還能接受」,有的說「豬農也要生活,可以理解」,有的則大嘆生活不易,無奈的表示:「也只能接受,不然就選擇其他雞、鴨等肉品代替。」
豬肉上漲也引發連續效應,有餐飲業及豬肉相關行業因成本增加,也悄悄漲價;其中屏東縣知名的「萬巒豬腳」過去1台斤200元,有業者調漲205元,也有漲至210元;屏東市每天早上都大排長龍的小籠包店及煎包店,也都由原來6元漲到一顆7元。也有肉圓、餐飲店家表示,原物料上漲是事實,但漲幅還能自行吸收,暫時不會調漲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