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秋天是品嚐螃蟹的季節,尤其是大閘蟹,每年只有短短1個月的盛產期,豐腴的蟹膏,是老饕的最愛。看好大閘蟹的高經濟效益,台灣也興起養殖大閘蟹的風潮,目前台灣本島的所有縣市都有大閘蟹養殖戶,估計今年產量可以達到88公噸,大閘蟹養殖,儼然成為台灣農業經濟的最新亮點。
大閘蟹養殖戶孫匯鑫:「哇!你們太棒了,你看看那邊幾隻。哇,好多喔!老郭啊,趕快趕快,運氣真好,你們運氣真好,光這邊就五隻了。它剛上來是溼溼的。對!個頭好大,還把底下的水草也帶上來了。」
過了24節氣中的寒露,大閘蟹開始進入盛產期,因為晝伏夜出的生物特性,要看到大閘蟹爬上岸,非得利用晚上。
記者:「喲,就在我旁邊,差點就踩到它了!」
對我們來說,這是大閘蟹養殖場探險記。對農友來說,養殖大閘蟹本身也像是探險,因為存活率實在太低。
農委會養殖漁業組長繆自昌:「其實大閘蟹,我們也是摸著石子過河,目前還是卡在存活率,平均在三成啦!主要就是脫殼時會殘食,導致死亡率無法克服。」
大閘蟹養殖戶孫匯鑫:「(存活率)期許三成是目標,去年還不到1成。」
根據農委會統計,目前台灣共有297戶的大閘蟹養殖戶,遍布本島所有縣市,其中苗栗縣因為縣政府大力推廣,共計高達122戶,而台灣的大閘蟹產業迅速發展,主要因為大閘蟹很高貴,是價錢最好的養殖水產。
農委會養殖漁業組長繆自昌:大閘蟹算是高經濟價值的產物,比如苗栗,特別有輔導,有64項藥品的殘留檢測,合格後才給蟹環,這樣就有明顯的市場區隔。
這家大閘蟹養殖場則是位在新北市三芝,直接引入來自陽明山的活水,原本的梯田,利用生態養殖的方式,同時種植茭白筍並放養大閘蟹,今年希望能有3000隻的產量。
大閘蟹養殖戶孫匯鑫:「大坑溪水從陽明山來,沒有經過任何工業區,是非常適合大閘蟹養殖的環境。」
台灣本土的大閘蟹,最大優勢在於新鮮,以及沒有藥物殘留的疑慮,所以在市場上根本供不應求。根據海關統計,過去2年從大陸進口的大閘蟹分別有291公噸和350公噸,而全台灣今年的大閘蟹產量估計只有88公噸,這也讓大閘蟹養殖業,儼然成為台灣農業經濟的最新亮點。
|